王家增简介:
1963年 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
1992年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
1993年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技法研修班
1992至2011年 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 教授
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
访谈王家增老师的初衷,其实是2019年我考上了韩国弘益大学的博士,其中有一门课,老师留了一个分析作业,要求研究一位中国艺术家,他的作品必须不带有中国特色,但是具有国际艺术家的特质。当时我脑中就很快出现了王家增老师的作品。于是在那门课上,我研究了王家增老师的作品和他的思想,也有了想要访谈他的强烈愿望。
有幸很早和王家增老师一起在一个韩国的国际版画群展上认识,对他的作品一直关注有加,终于在2020年的新年,和王家增老师在他的工作室中有了这次的访谈。
物的褶皱-6 73x54cm 铜版 2018
以下是访谈内容:
王家增:王
小霞:霞
霞:您人生当中最美好的8年,最青春的时光是在工厂度过的。有一次您在访谈中提到,24岁考上了鲁美以后,您又一次过青春了。
王:那个时候16岁上班,太小太年轻了。因为遇到工厂那些大的机器,就有一种压迫感和恐惧感。我在工厂实在待不住,一个是特别苦,另外有一种恐惧感在里头,觉得那里不适合我。
霞: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艺术?
王: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,中学的时候开始画画。现在艺术很宽泛,作为艺术家也就多元了,不是单纯一个画家的概念了。
工业日记107 200x140cm 布面丙烯 2006
霞:我看了很多您的访谈,您有一个字眼叫“逃离”,如何理解“逃离”?
王:我觉得逃离就是一个过程,也是人生的转折过程。因为在那个环境当中你不可能不逃离,大部分人都是像肖申克的救赎一样,被体制化了,唯独我不想被体制化,我想先出来,逃离的唯一办法只有考学。
霞:您的父母支持您吗?
王:我的父母都没文化,他们都是工人,也不识字。当年接班的时候,父母觉得国营单位挺好的。我想不去上班了,他们可能有点不适应,觉得这么好的工作你怎么就不要了?但当时我想如果要是考上美院,可能会改变一生的命运。这个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改变。
城迹 60 200x200cm 布面丙烯 2015
霞:您当时那么小就有这个眼界,您的思想境界是通过看书?
王:从小一起画画的朋友有考上美院的,那时候还发校装,别个校徽,看着他们那么幸福,特别羡慕,所以自己暗下决心要努力。
那个时候边上班边学习,非常辛苦。白天要上班,晚上上夜校,是这么把自己的文化课一点点的补上来。历史、地理那个时候都没有概念,都是从零开始,我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善于思考,比如什么是高地?什么是地理?什么是气候?什么是洋流?不断思考,为什么产生这个结果?在不断的追究为什么,所以就算从零开始也学起来很快。对待艺术也是,为什么这么画?为什么今天这么做?老是给自己提出问题来,在追求它未来的结果是什么。
如今我也是经常问我的研究生做的东西为什么?比如我的研究生会通过符号学的角度,或者场域的角度、空间的角度解读他的作品,阐释得很清楚。
迹象17 200×300cm 2018
霞:对于您2018年展出的作品《褶皱》系列,制作作品的过程,是否又像回到工人的阶段?
王:我更多是从艺术角度来考虑的。工厂给我的经历是——曾经干过水焊工、电焊、对铝挺感兴趣。包括材料、工具、技能,好多是工厂的经历留给我的,那也算是一个宝贵的财富,虽然当时感觉比较压抑。
走出来之后,眼界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个工厂,是一个社会现象。我做的《褶皱》系列,实际上跟这个社会有直接的关系,里面承载了一些年轻化的东西,比如树枝、褶皱代表着每个人的个性。从视觉上来说,还包含了当代抽象的理念在,作品中有好多是抽象因素,比如节奏感、音乐感、点线面的关系、构成关系、软硬关系等。由于材料不同,作品的视觉效果也是不一样。
物的褶皱-7 金属综合材料 85.6x120cm 2018
霞:对于您现在来说,技术只是一种辅助。
王:例如我现在画油画,技术就基本上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。因为这些都是自然形成的,而且这个技术也是自己独有的,跟别人不一样。你选择材料,材料也是独有的。我到云南去做纸张,纸在最初出来的时候,就已经很有个性。最后再形成作品时,又会将你的内心、生活经历、目前对社会的看法等有直接关系的一些东西反映出来。
我觉得艺术最重要的就是与众不同。我现在追求材料也是,跟别人不一样,我的材料来源是铁、锡。比如工业城市里有一些废料工厂,我从那里的一些褶皱中产生了一些灵感,但反映的东西不是过去的,它一定是当代社会当中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。
霞:我特别欣喜听到这个,做到独特性不是件容易的事,思想是很重要的。
王:目前在任何一个国家,在任何一个制度下,个人都是被束缚的。比如我早期作品里的“盒子”是具象的,现在作品里的“盒子”是抽象的。
迹象21 100×150cm 2018
抽象从视觉语言来说,美国在60年代抽象就已经过去了。到了现在,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观念,或者说是思维。它不是单纯的,作品有可能产生的是装置,有可能是和科技结合在一起的。不再拘泥于某种形式,比如版画、油画或者固定某个装置。所以也很难界定抽象艺术家、具象艺术家。
霞:您的作品从前到后都有一个独特的、坚定统一的信念,但您是否多少受到了某些艺术家的影响?
王:我这几年不断地看一些东西,比如威尼斯双年展、卡塞尔文献展,惠特尼双年展等国际大型展览,发现好的艺术家,他都是跟自己的生命,跟自己的生活有直接联系的,而不是假借别人的。
迹象22 100×80cm 2018
但这些人也不是说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他就是艺术家。比如说培根嫁接了苏丁的,把它改编后变成自己的,这是一类。另一类像毕加索,把非洲木雕拿过来变成他自己的东西。从杜尚开始,艺术越来越宽泛了,现成品可以变成艺术品,你在外头捡了一个东西拿过来之后,画面上需要就把它拼到上面,你需要就可以了,没有任何限制。
而我的艺术实际上还真没有其他艺术家的影子影响,因为我这几年就是一个脉络走下来的。从早期《工业日记》中的“盒子”,到沈阳整个城市变迁的过程当中产生一些大气污染、垃圾、原始建筑的破坏等。后来我有一些《褶皱》作品也是,在铁西的收废料的工厂,将废弃的钢铁回炉重新变成新的钢铁,把它变成艺术品,把它重新编号、组合,变成一个有生命的东西。所以我的艺术是根据我的生活走过来的。
从阴影出发 140cm×55cm 铜版 2017
霞:我看您最近的作品,线条特别高级。
王:我现在喜欢这些极少的东西。其实这种线在里头就是一种对比关系,作品里头也有线,钢绳穿的线。
我们知道从保罗·克利那时候要研究点线面的关系。康定斯基他们都在研究这些节奏感,那里头为什么要出现三角形、圆形、方形,点和线的大小关系,包括包豪斯设计的好多建筑、家具,一定考虑疏密关系和节奏。我现在做东西什么工具都用,很少用传统的。
迹象20 120×150cm 2018
霞:您作品中有很多数字,代表什么含义?
王:那些数字都是随机组合的,只是代表了一个时间概念、个人的编号,你比如《肖申克的救赎》里监狱每个人都是带编号的。尽管我们活在这个社会当中,每个人都有户籍,都是有你的编号。
霞:您一直在做自己,艺术的体系特别统一和完善。
王:因为要创造一个新的形态出来。就是在作品中不断的把自己给颠覆了,不断的往前走的过程当中,再研究东西。一个艺术家不研究东西,惯性的往前画,那太可怕了,天天抄袭自己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